开放之姿
拓宽时空的视野
才能看清抉择的关键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对于陕西西安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当年9月,西安市与丝绸之路沿线多个城市共同签署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宣言》。
也正是那一年,在西安创业的小伙元朝辉和一位棕色眼眸的哈萨克斯坦姑娘喜结连理,借“一带一路”东风,夫妻俩做起了跨境代购生意。
起初,因为通关效率、物流效率低,元朝辉夫妻俩时常要给客户赔偿。但随着中欧班列“长安号”稳定开行,情况迎来了转变。“有了‘长安号’,客户从订购到提货只需10天。”元朝辉说道。
如今,元朝辉的代购“小生意”做成了“丝路城”跨境电商平台,其下公司拥有6个海外仓、300余家中国供应商,2021年销售额过亿元。
9年前,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之初全年不足百列。
9年后的9月27日9时35分,一列满载液晶显示器、汽车轮胎、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以及日用百货的中欧班列“长安号”驶出西安国际港站,这是2022年开行的第3000列“长安号”。截至9月底,2022年累计开行3005列,比去年提前13天达到3000列开行量。
目前,“长安号”常态化运行16条国际干线,覆盖亚欧大陆全境,17条“+西欧”集结线路辐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主要货源地,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指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可以说,‘长安号’是目前全国运行时效最快、智能化程度最高、辐射范围最广、服务功能最全、综合成本最低的班列。”西安国际港务区自贸与港口管理局局长马理自豪地说。
横贯亚欧,联通陆海。“钢铁驼队”奔驰不息,“空中丝路”也愈加繁忙。
西安的第五航权货运航线累计达3条,全货运航线累计达38条,全年货邮吞吐量近40万吨,临空经济产值突破120亿元。
西安面向“一带一路”,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加快构筑开放大通道、大平台,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1年,西安进出口总值达4399.96亿元,入选国家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成效明显激励支持名单;自贸试验区7项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
2022年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值增长6.2%,其中出口总值增长31.9%,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5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29%。
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提档加速,高质量发展“成色”十足。
改革之勇
唯改革者进 唯创新者强
唯改革创新者胜
西安朝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目标,不断推进深层次改革,促进全方位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新动能。
“没想到短短7天,就完成了所有的征地拆迁赔偿。如果不是‘区政合一’,我们公司很难这么快拿到地。”西安钢研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
西安钢研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特种金属材料的航空配套企业,今年3月底与航空基地管委会签订入区协议,在阎良区北屯街道李浩村进行了选址,征地拆迁涉及两个村子210余亩地。
“以前对接程序复杂,征迁这么大的地方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北屯街道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阎良区与航空基地成为‘一家人’,事情好办多了。”
4月13日,西安市阎良区(航空基地)召开动员大会,全省首个“区政合一”改革正式启幕。阎良区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统一机构设置,实行“一个机构、一套班子、多块牌子”集中管理,为西安市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新路。
5月,西安出台《关于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优化提升开发区运行机制,切实发挥开发区经济建设主战场、创新驱动主力军、对外开放主窗口、产业发展主阵地作用。
“您是市水务局的局长?”
“对,您来办理什么事儿呢?”
今年3月的一个早上,市政务中心的大厅里,前来办事的吴先生有点意外,眼前给自己办理取水许可证的是市水务局局长董兆为。“微信上的办事指南明确告知了需要准备的材料,来到现场一次办结。办证只用了5分钟,但局长跟我聊了十几分钟,从疫情期间企业有没有经营困难,到还有啥需要改进的建议和意见,问得详细又认真。”吴先生说。
其实,吴先生当天遇见“一把手坐窗口”不是个例。早在2021年7月,西安印发了《“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跟执法”活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在全市各级政务大厅开展“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活动,推动政务服务改革“走新”更“走心”。
今年以来,全市已有489名领导同志参与了“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跟执法、处投诉”活动,累计接待企业群众2406人次,体验办理事项1184项,参与执法388次,发现并解决问题772个,处理投诉1477件,受到企业群众广泛好评。
行政效能改革成果给市民和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
推行“不动产抵押登记进银行”,将不动产抵押登记业务前移至银行网点。目前西安市已与22家银行、590余家银行网点开展合作,让企业办事“少跑腿、零跑腿”。
打造“5分钟办税服务圈”,以社区为中心,以重点商业街区、产业园区、银行网点为重点,大力推进自助办税区建设,目前已实现了24项高频涉税业务和社保医保“原地办”。
……
十年来,西安改革不断深化,创新步伐不停:全面创新改革试验12条改革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连续2年荣获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标杆城市;获批国家第二批国资国企改革综合试验城市;自贸试验区和空港、陆港等平台载体功能不断完善……
长安之名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之源
开放是繁荣的必由之路
隋唐时,长安曾与370多个藩国通使往来,绘就古城开放、包容的历史底色。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这座千年古都以世界眼光重新定位自身,以改革鼎新之势深挖整合资源,世界舞台上的西安声音愈加响亮,西安印记愈加鲜明。
如今,西安国际友好城市达到38个,友城数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与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友好之花”盛开在“一带一路”。
8月14日至8月18日,首届西安国际友城展亮相第六届丝博会国际馆展区。
“中意都是文明古国,我们本身就对彼此有很强烈的认同感,我希望能把两地人民这份相互之间的喜爱拓展到更多领域,也让这份喜爱的种子种在更多人心里。”意大利馆庞贝展位工作人员江飞为大家介绍意大利庞贝的文化、历史、文物保护情况。
通过展品科普展示、国际友人现场解说、多媒体视频展播、友城互赠礼物等形式,西安国际友城展充分展示了友城风采,也为西安国际“朋友圈”扩大了影响力、刷新了“存在感”、连起了“民心桥”。
既“请进来”,也“走出去”。
近三年来,作为唯一一个在世界城地组织主席团的中国会员城市,西安市共参加世界城地组织框架下国际会议178场。西安也成为世界城地组织文化领域纲领性文件《罗马宪章》的起草城市之一,有效展示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传递了中国声音。
西安发起成立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多次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世界文化旅游大会等国际性交流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更多动人的西安故事讲给世界,让世界了解西安的历史、当下和未来,看到西安的底气、锐气与朝气。
国际舞台上,西安城市影响力持续提升。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一条条航线的延伸,一架架货机的起降,一次次友好交流的握手,让“世界变小”,也让“舞台变大”。
一项项政策正加速启动,一个个举措正落地开花,一张张“新名片”,正彰显着西安站在新一轮对外开放最前沿,以改革之勇、创新之力、开放之姿,勇立潮头再出发!
数说十年
●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0%以上,多次获评“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2017年成为第7个市场主体超百万的副省级城市,2021年末累计在册各类市场主体达269.02万户。
●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5月6日,西安市的国际友好城市已经升级到38个,友城数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2021年末,国际航线通达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法人单位835家。
●境内上市公司达到48家,比2012年末增加19家。
●2021年,进出口总值4399.96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为41.2%,比2012年提高22.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