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5年4月28日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泰国大使馆与泰中记者协会的全力支持下由中国商务部主办、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承办的“泰国新闻官员与记者培训班”正在北京市顺利进行。此次项目旨在通过系统培训,帮助泰国媒体从业人员加深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理解与认知。本次培训的27名泰国学员由泰中记者协会组织推荐派出。
在课程中,泰国学员与中国学界专家围绕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学习与对话。来自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外交学院的两位权威学者,分别作了专题讲座,提出了应对全球变局的“中国方案”。
从坦赞铁路到全球发展倡议
中国持续“授人以渔”式能力建设
在上午的课程中,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姚帅,以“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理念与实践”为主题,进行了系统讲授。
姚帅回顾了中国对外援助的三个发展阶段:
• 初创期(1950-1964):确立了无偿援助、尊重主权的“八项原则”;
• 转型期(1990年代起):引入优惠贷款,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如中国—东盟博览会;
• 创新期(2013年至今):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GDI),推动抗疫、减贫、数字创新等八大领域的能力建设。
讲座中,姚帅特别提到坦赞铁路案例,强调在世界银行与日本拒绝援助的背景下,中国派出5万工程人员,建设起连接坦桑尼亚与赞比亚的重要铁路,其中64位中方援建人员献出宝贵生命。坦赞铁路至今仍被视为中非友谊的象征。
姚帅指出,中国对外合作坚持政府主导、需求导向,近十年来累计为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40万人次专业人才,形成了与西方NGO模式的鲜明对比。
同时,她也澄清了有关中资企业参与泰国审计署大楼建设的争议:“该项目资金来源于泰国政府,不属于中国援外范畴。中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所有合作项目均由受援国自主提出需求。”
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国已累计派遣2.3万人次医疗队员,目前仍有900余人驻扎非洲。近期,面对缅泰地震灾情,中国迅速提供1亿元人民币紧急援助,并推动建立长期灾后重建协调机制。
姚帅总结强调,中国援外坚持三大方向:
• 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 推进全球发展倡议(GDI)、全球安全倡议(GSI)、全球文明倡议(GCI);
• 创新构建“援助+贸易+投资”三位一体合作新模式。
面向未来
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下午,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副所长杨悦教授以“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题,进行了精彩讲授。
她指出,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双边贸易额增长近五倍,但自2023年起,受人民币升值、产业链调整等因素影响,增速有所放缓。
杨悦提出,中国—东盟未来合作应聚焦三大支柱:
• 绿色经济: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 数字经济:启动跨境数据流动试点,促进区域数据互联互通;
• 人文交流:设立到2025年双向留学生规模达20万人的目标。
她建议建立“产业链韧性预警系统”,共同应对外部冲击,如潜在的贸易保护主义回潮。
针对泰中免签政策,杨悦指出,虽然2024年第一季度泰国赴华游客数量同比增长300%,但也必须关注跨国电信诈骗等安全隐患。她呼吁中泰双方联合开发“智能签证系统”,在保障便利化的同时强化风险防控。
中国方案与区域担当
在互动环节,姚帅与杨悦共同回应学员提问,强调中国始终致力于全球南方国家能力建设,展现了对“天下大同”理念的当代表达。
“当西方削减援助预算时,中国持续加大南南合作投入,这不是地缘政治博弈,而是责任与担当。” ——姚帅
“东盟不应成为大国博弈的棋盘,而应成为自己命运的建筑师。中国愿为东盟搭建‘数字丝绸之路’的脚手架。” ——杨悦
此次讲座深化了泰国媒体代表团对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理念与区域合作战略的理解,为后续培训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